评论:由"跪劝之举"引出的救助话题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李国惠 据《大河报》报道,12月20日晚,河南漯河市民政、公安、卫生系统人员对街头流浪人员开展紧急救助活动,在漯河火车站附近,2名流浪人员拒绝救助,为此带队的漯河市民政局长戴友良不惜单膝跪地俯下身子劝说老人,老人被感动,随后被抬上救助车拉到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妥善安置。
零下8℃,在接连有流浪汉冻死街头的语境下,漯河市民政局长这一跪,宛如天寒地冻里的一股暖流。因为这不光是把群众的冷暖记在心里,更表现在了行动上。跪劝老人的方式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态度却非常值得称道。
当然,也有人将信将疑,认为此举纯属作秀,并质问为何救助老人还要广而告之,而且偏偏在局长跪劝流浪老人时拍照?说实话,这样的质疑不无道理。但试问:风雪之夜,紧急搜寻救助露宿街头者何罪之有?为免流浪汉有性命之虞而下跪劝说何罪之有?如此一“秀”,总比让流浪人员没有“立锥之地”更人性化更有人情味儿。就算是作秀,公众也希望这样的秀能再多些。因为它传递出了一个非常强烈的讯号——职能部门并没有遗弃流浪人群。
当然,除了局长之跪外,流浪老人为何对救助说“不”更值得深思。众所周知,2003年孙志刚事件发生后,收容遣送中转站更名为救助管理站,救助与否,由强制性变成了全凭自愿。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救助站提供的是基本物质保障,对查明住址的,要及时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领回。
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人尚且近乡情更怯,这些穷困潦倒在外流浪的人难免怯上加怯,甚至会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如此境遇,又岂愿回家或单位“丢脸”?!再者,不少流浪汉在家乡无屋无田无收入,但是到城市沿街乞讨“一天能挣超过百元”,就算捡些垃圾也能勉强糊口,进救助站不仅挣不到钱还要返乡,所以有些人宁愿露宿街头也要对救助摇头。另外,一些人流浪惯了,到救助站不能和别人好好相处,更有甚者还会觉得失去了自由。再加上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救急救不了穷,治标治不了本,所以吸引力也会大打折扣。
如上几点,笔者只是单纯分析部分流浪者不愿接受救助的原因,并非否认救助站的功劳。要知道,当今社会仍需救助站对真正有困难的人提供至关重要的帮助。而跪劝之举就不失为一个耐心救助的好榜样,但救助行动能否常态化制度化、救助行为能否人性化规范化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及。只有建立更加长效的救助机制和更加完善的救助体系,民政、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有效协调,为社会救助机构和慈善组织创造参与条件等,才能让更多流浪者得到救助,也才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得到帮助。
当然,流浪者不仅需要物质救助,更需精神救助。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时的感动和10天的温暖都远不如一生的安稳来得更深入人心。所以,一时突击不如长久维治,提供些许物质保障不如鼓励有劳动能力的流浪者自食其力。帮流浪者走出寒冬,不光要有人情味儿,更要有一个万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