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捐”逼促公益慈善模式亟待创新 缺啥捐啥机制
“盲捐”逼促公益慈善模式亟待创新
长期以来,国内的公益慈善捐赠领域存在着“不问所需,我有啥我捐啥”的现象。事实上,这种“盲捐”造成很多迫切需要得到援助的贫困地区的人们,往往一下子收到很多本根本用不完的字典,收到很多不合身的衣服、不合脚的鞋子……
不可否认,这种随意性的捐赠之举虽解决了困难群体的燃眉之急,但更广大的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的贫困人口在那之后的长期生活里却得不到足够的帮助、有针对 性的帮助。另外,全社会“一次性”地把热情投入进去,进行了一次性的捐助后,对接下来进一步的救助需求,往往就没有下文。再加上国内很多公益组织在运作方 面欠缺科学的经验,捐赠物资分配不均、不科学的现象也偶有发生。
调查中发现,由于贫困人口聚居的地理位置通常较偏远,加之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便等诸多客观因素,爱心企业或爱心个人往往既没有精力、物力和人力去做针对性的先期调查,也就无法确知待捐助的人群的具体需求,进而整个社会也就无法做到“缺啥捐啥,按需而捐”。
公益慈善事业应该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爱心付出,相比“一掷千金”,慈善捐助需要的是可持续的“精细化、专业化、针对化”创新流程。在捐助之前,是否能够出现更多的“先期调研报告”,不再是“一次性的、不问所需”式的捐助,而是“先问所需”,做好先期调研、调查,进而后续确保受助人得到真正所需的关爱。这样的公益,才是物尽其用的公益.这样的慈善,才是人人参与的慈善。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有针对性的按需而捐就是一句空谈。而想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在启动捐助之前“先问所需”做针对性的需求调研、调查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委托公域合力管理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的《贫困地区小学生缺鞋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3月20日 在京正式发布,该报告“细分性强、针对性强、专业性强”的特点,在国内公益领域开创了先河,有望为中国公益模式的创新提供重要思考启迪。
据了解,该报告的出台也被业内视为一个里程碑式的尝试,被看作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精细化、专业化的发端,填补了相关方面的空白,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公益事 业走上专业化之路,采用更科学的运作、管理模式,以及有效解决“供方”、“需方”的信息和物资相匹配的问题,提供了重要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