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儿的妈妈:倾家荡产陪儿“坐牢”
核心提示:关注血液病患儿的妈妈们
“如果能买一个妈妈不心碎,愿意捐出这笔钱”,饱受儿子血液病煎熬的韩女士,最清楚血液病给一个妈妈带来怎样的心碎。她这句话,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个伤悲却沉默的群体:血液病儿童的妈妈。她们比孩子更痛苦,却比疾病更强大。
明天就是“妇女节”了,但这群妈妈却无法快乐……
从窗到门是七步,从门到窗是七步。每天,这样来回走走,成了勾女士唯一的休闲。这是华西附二院血液科移植舱,为了照顾移植骨髓的3岁儿子,她不能随意出去,天天就像在坐牢。给儿子治病已用了50多万元,家里负债累累。
繁华仅隔一扇窗
却与她无缘
亮亮得的是重型地中海贫血,躺在华西附二院血液科移植舱的病床上,脚上插着针头。除了吃饭上厕所,他不能在病房里走动。陪同他的是妈妈,勾女士。移植舱里分隔出多个小病房,他们在其中一间。从孩子进去到现在,母子俩一直在里面。
移植后产生排异,住进移植舱,送进去的每一样东西都要消毒。住进去,轻易不能出来。
亮亮的病房有个窗户,可以趴在窗台上,看看楼下的世界,下面是车水马龙的人民南路。小病房里的世界,远没有窗外那般多姿多彩。
亮亮每天的生活,是从早上六点过输液开始的,断断续续要输到夜里十一二点过。勾女士的任务一成不变:帮孩子换衣服、洗澡、吃喝拉撒甚至陪着说话,每一样都不能落下。夜里好不容易睡下了,孩子一声“妈妈”,又得起来看看。她经常发现自己睡眠不足。
儿子睡着了,她也会去窗边待,看得入神。心里老琢磨,孩子要是好了,就跟大街上那些父母一样,带着他把成都逛完。
满腔心事无处说
面对儿子强作欢颜
勾女士说,儿子特喜欢动物。经常用她的手机,进别人QQ空间,看到其他小朋友去动物园、游乐园玩的照片,就不撒手。她舍不得抽走手机,心里总觉得,好吧,这也是补偿。去不了,看看也算饱了眼福。
刚进来那阵,孩子相当不习惯。住久了,一个3岁小孩,哪里受得了。乡下的外婆打电话来,问他想不想回来看猪猪。亮亮“哇”地一声就闹开了,“架势(一直)地哭,说要出去看猪猪。”勾女士诓了好久。年前,亮亮的病情好转了。勾女士带着儿子,兴高采烈地搬回普通病房。哪知道,几天后,病复发了,又得转回去。
她很沮丧地听到一个说法:许多孩子住三四十天就可以出去,像亮亮住这么长的,几率只有百分之一,“为什么亮亮就这么命苦?”
她从不愿设想最坏的结果。对一些意外,又无法承受:一天深夜,亮亮突然坐不稳,扶左边就向右边倒,扶右边就向左边倒,白眼都翻起来了。医生跑来后,上了所有仪器。好久,亮亮才缓过劲来。
她哭得一塌糊涂。她从不敢在儿子面前哭。她去QQ空间里写心事,但又锁起来,不让任何人进去看。
妈妈要陪你“坐牢”
要牵着你走进外面世界
小病房只有10多个平方。每天在这里打转转,勾女士也受不了,“要不是儿子,我一天也不想在这里待。”在QQ群里,她跟朋友诉苦:这里就想坐监,看不到尽头。
亮亮疼妈妈,什么都懂。有一次还反复追问,“妈妈,你啷门(怎么)了,你不要哭,我听话。”她有一次无意说了肚子痛,儿子一本正经地打电话给他爸,像个小大人,责备他煮的什么饭,“妈妈吃了肚子痛。”就连给他单独炖的汤,他也总要妈妈一起喝,要不然就闹脾气。
这些细碎的病房经历,支撑着勾女士。“要是一天不带他,我反倒心里空空荡荡的。”她觉得,孩子善良,真好。她常去一个有几百人规模的贫血QQ群,跟其他同病相怜的父母相互鼓励。一些成功的例子,总是鼓舞着她。
一天,她和儿子趴在医院的窗台上,看楼下卖气球的。一个气球忽然失手了,带着尾巴一样的绳子,一层层楼,飘上来。儿子手舞足蹈,她回头一看,气球越飘越高,儿子的小脸蛋,贴在玻璃上,小眼睛追着不放,直到气球消失。
那个天真无邪的眼神,瞬间激发了勾女士与病魔战斗的欲望。她发誓,一定治好儿子。每天带着他,看外面的世界。
防止感染 病人像坐牢
感染是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见的并发症,临床治疗难度大,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控制感染非常关键,其中保护性隔离十分必要,因为与外界隔离,里边的人不能外出。
保护性单人隔离病房:
定期喷雾消毒和紫外线照射,适用恶性血液病的化疗
无菌隔离床:
病床帐篷密闭,空气过滤,适用大剂量化疗及严重粒细胞缺患者
空气层流室或层流床:
洁净度达到百级。层流室或床主要适用于骨髓移植的防护
血液病分类
红细胞疾病:
各种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色病等;
白细胞疾病:
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出血性疾病:
各种紫癜、血小板无力症、血友病等;
骨髓增生性疾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等。
儿童常吃熏肉容易得血液病
研究发现,儿童常吃熏肉、香肠、腊肠、咸鱼等经加工处理的肉类食品,患血液病的几率将会提高。
来自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在515名中国台湾儿童和青少年当中,每周食用这些经加工处理的肉类食品超过一次,患上血液病的几率比一般人高出74%。
(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