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胡君

胡立新的书法真草隶篆均通,尤为篆情有独钟。书法艺术,不拘书体之戒规,融甲骨、金文、石鼓、权量碑版、简牍帛书等各体于一炉。其用笔不囿于中锋,提按扫撅,纵横捭阖,胆魄独具。其独创之草篆各体风韵兼备。胡立新以创作佛道儒经典长卷着称。

人民日报刊《咏老马》自状诗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2月26日   第 16 版)刊登了胡立新创作的一首《咏老马》的自状诗,他以老成为意象,比喻自己过去与当下的境况。

       “昔时纵横万里疆,征途赫赫胜旗扬。如今虽行斜阳里,壮志不已跨西山。”

  胡立新的籀篆汉简书法,在视觉的变化上,有自己的想法,其书法线条和字体结构呈现出典雅清纯、古法森严的妙相。他在写书中自然地呈现出一种节奏,端正但不呆板,率意而不失传统,规矩又张力勃发,显示出一种刚柔并济、骨肉饱满的独特韵味和柔动的美。对于甲骨文书法创作,他认为,“就现代甲骨文书法艺术的表现,可以因人的文化沉淀和个性风格,也可多元化。可以从契刻为主的书法表现艺术,提升从契刻书法艺术到用手笔写意书法艺术相融的现代审美情趣。在其笔意上可融入其它书体之笔意。”

  谈及各种艺术创作,胡立新深有体会,他说:“自然而然的艺术之美,就是艺术的真谛所在,这个真谛就是‘道’,这个‘道’就是‘理’,这个‘理’就是天地万物的融合与互动,这样的融合与互动,才真正表现人的思想美,情感美,天地美。这三美的互动,才是一种大爱,大美,这种大爱与大美又表达了社会美,自然美和人性美。大美得大和,人与天地间和谐共生,和谐发展,体现了书画艺术的和谐之美,这真是有意无意间,其趣无穷间。这就是不是‘构思’的‘构思’。”

光明日报解读:心法和鸣

光明日报解读:心法和鸣
   (2011年12月16日,光明日报撰文刊发:胡立新的艺术解读——心法和鸣、人文谐美)

  书者胡立新,真草隶篆兼通,尤长于籀篆。胡立新的籀篆汉简书法,因于古法,别有自意,其书法线条和字体结构呈现出典雅清纯、质朴敦厚的妙相。书林人云:其书法艺术,出离世俗,逾越成法,不拘书体之戒规,融甲骨、金文、石鼓、权量碑版、简牍帛书等各体于一炉。用笔不囿于中锋,提按扫撅,别有恣意,颇涵胆魄。

  在他看来,书法中虽然书体不同,但笔法竟有千万共通之处。比如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等的笔法相通,书者大可将甲骨文、金文的笔法融入小篆的创作中。在创作的过程中,胡立新不断探索创新,路虽难,心则畅。他认为,临帖、临碑是临其形:读帖、读碑是临其神。要使书法有高古之气,需三分临帖、三分学养、四分创作,法无定法,法在生活。

  书法艺术的玄妙,并不单纯在写字的技法,胡立新认为,书者熟练技法的本质在于借助汉字艺术的造型,传递感情、趣味、哲理、道德、学养、性格等内在的精神因素。所谓书如其人,字如其人,以书见道,书为心写。

  诗者胡立新,颇有些行到水穷、坐看云起的性情。“潇风无力钻篱间,黄花绿蔓拥秋怀。万缕苍老更坚韧,丝丝不怠洗尘埃。”(《丝瓜情》)、“鸟鸣传细语,清泉凝我神。仰望青牛现,尾摆悠自闲。”(《上山寻道》)、“悬崖破坚出,横空一青龙。缠绵伴祥云,深渊也休闲。”(《出世龙·悬崖松》)。胡立新的诗,简约而纤美,所言所悟,皆目之常见,人之常情,却另有视野,别有风韵,如静夜莺啼,如深谷幽溪,亲乎情而涤于心。

  胡立新新近的一首诗《篱边菊》这样写道:“庭边百花悄安眠,独醒疏篱趣穷间。含笑迎霜神采艳,净骨气肠荡青天。”读来既有一种闲适、顺达的情怀,又不失乐观、劲俏的心境。至此,欲以陶潜的《饮酒》作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同是菊情,两相灿然,前者现于明丽,后者耽于怡情。竟若山中之阴晴,各有情绪。

  一片诗心,皆是天然。胡立新说,他的诗句皆之心声耳。“吾以为,诗分有我与无我之境,有我为入世,无我为出世,畅游于有我与无我之间,方得谛听天地之心语耳!”

  胡立新的甲骨书法,是他创作的另一个特色,由于他对篆书研究的深入,以自然的笔意去写篆书,也以自然的笔意去写甲骨,从远古的刻画符号探取那种自然、斑驳、简约、浑穆、神秘的诸种形态与信息,所以,他写的甲骨呈现着自然饕餮的风格,将文字初始混沌的那种感觉写了出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画成其物,随体诘屈。”甲骨正是在初创时没有法度的约束,感性、质朴、混沌,有相当的自由度与空间,介于写与画之间,正是如此,胡立新的甲骨文书法就在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古而不拘,放又谨饬的矛盾的纠合与缠绕间,摹示物像的仿形线条,书写着他放逸的自由精神,以自己对古文字的感知和当代人的眼光,穿越时空的幽邃,写着那似符似像的甲骨文,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图腾,让人唤起联想,跳跃思维,品味其独有的魅力。

  书画篆刻家阮宗华先生说,胡立新从书创作之勤勉,作品数量之多,艺术体裁风格变通之广,给艺坛带来一股新气象。艺术反映人生,艺术与人格一致。胡立新令书界多了一杆妙笔,社会多了一泓善源。一诚大和尚誉其为:“修行融于书法中,真功夫。”

  胡立新认为,文化的发展,需要剔除浮躁之气,提倡清淡之风。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首先要内心清淡,否则重名重利的心态,会严重制约其艺术发展,其次要生活清淡。书画历史讲究取法自然,走向自然。书画家应该首先把对艺术的追求、把提升民众素养、把美的文化传播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实现书画家自我人格、书画创作和艺术效果的和谐。这,便是胡立新的书思、情境和禅心。(张玉梅 吴川淮)

学者评价:胡氏诗歌中之道

       胡立新居士是当代中国着名的文化学者、作家、书法家和诗人,现任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中国民族书画院院长,有多种论着及《胡立新书文集》在社会上流行,新浪网开辟有“胡立新居士国学大讲堂”,其书画作品被海内外收藏家收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都曾进行专题报道。

  胡立新居士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也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胡先生的诗歌在思想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可谓中西思想合璧、儒释道思想兼综。有人曾对其诗歌在禅学方面的贡献做过探讨。本文拟探讨胡先生的诗歌在道家精神方面的贡献。

  所谓道家精神,我们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去把握,一是崇尚自然,二是清净无为。这两方面堪称道家精神的总纲,而自然与无为又有着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从这两方面入手正可以揭示胡先生的诗歌的道家思想的特质。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意思是说,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有人将“自然”解释为“自然而然”;也就是说,道取法于自然而然;即事物本来如此,反对人工伪饰。

  胡先生在谈到写诗的缘起时就流露出其道家思想的崇尚自然的精神。他说:“我从一个浙江中部山村的放牛娃开始,几经人生洗礼,诗心不灭,时有感触,即以诗记之,但不予示人,只为自乐与抒怀。人至天命,依然感慨万端,更以诗来叙大千世界的百般造化。集腋成裘,竟已过千首。暮然回首,一路聊来轻轻走,不觉已过万重山。难得挚友亲朋传阅而相互告知,更难得志士同仁催促能出个全集以飨其爱。呜呼哀哉!吾本不是一个诗人,随意而写,心性无为,拈花惹草,虫鸣山水,喃喃自语,方便风开。又怎能示之于大众乎?无奈,他们逼得紧,如同催债,吾亦只好从命,便从千首中择其一二,成其小册,聊寄诗怀,并以翰墨相映。”可见,胡先生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而是一个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胡先生的写诗风格是随顺自然,有感而发,不做无病呻吟,是心灵之花的自然绽放。

  《尚书·舜典》曰:“诗言志,歌咏言”。

  胡先生认为,诗是启悟于人的,不一定非要按照诗歌的平仄音律,而要把理说清,把意道明就可以了。他非常推崇唐代着名僧人寒山子的诗歌,认为寒山子的诗不拘泥于平仄音律,在退隐之间,黄老思想即见;寒山子最早信奉儒家,后来推崇道家,最后皈依了佛门,他正是有感于“神仙不可得,烦恼计无穷。岁月如流水,须臾作老翁”才皈依佛门的。胡先生深受寒山子诗风的影响。胡先生曾说:“我作诗词,以抒心志为主,兼以禅道观照。境由心造,诸物萦怀,不媚韵律,不拘平仄,唱偈同达,流水为韵”。由此可见,胡先生的诗歌不拘泥于已有的诗歌形式,是以高山流水、崇尚自然为时尚,反映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的精神境界。

  胡先生的天道自然无为的精神境界凝聚在其诗歌中的经典名句之中,如 “鸿雁数只翩翩下,斜行绕回古树间”,将大自然中的鸿雁绕树的景象描摹得惟妙惟肖,令人觉得真实而自然,无人工雕琢之痕迹,可谓神来之笔;“登高心空入云端,大地苍茫尽相忘”,则将人登高之后物我两忘的心境抒发得一览无余;“山中流水可见遇,声声清音野山知”,反映了作者超然物外的胸襟和回归自然的洒脱的心境。这正如作者本人所形容的那样:这些诗句“皆吾之心声耳。吾以为,诗分有我与无我之境,有我为入世,无我为出世,畅游于有我与无我之间,方得谛听天地之心语耳!”

  胡先生写诗注重随顺自然,把生活中的真实感受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出来,这是尤其难能可贵的;也正是能打动读者心弦的魅力所在。他在《怀春偈》中写道:“春色年年好,为何不领桃。心念苦涩涩,忧愁不可了。”淡淡的愁,涩涩的念,把春情撩拨人心的思绪跃然纸上,有一种青春的感伤、一种失落和一种无奈,读来令人欲罢不能。胡先生还有一首《咏电梯》的诗,更说明了其创作灵感来自最真实的生活,体现了作者非凡的洞察力和感悟力。诗云:“手传心印门自开,神悠自如意随来。虽有冷落惨淡时,深入定中锁清秋。”将人在电梯旁的稍纵即逝的感受捕捉得淋漓尽致,而且将这种感受进行了哲理化、艺术化的处理。

  刘向在《说苑·谈丛》中说:“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

  在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素材,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写诗的灵感,说明胡先生正是以崇尚自然的道家风范为其诗歌特点。难怪胡先生能有写出上千首诗作的激情,诗伴随着他的生活,起心动念都离不开诗,胡先生的人生可谓诗化人生!

  胡先生曾言自己特别钟情于“禅诗”。实际上,中国的禅宗是最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乃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其中自然也不乏道家的精神养料。禅宗所倡导的“任运随缘”、“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秋风送白云”的境界和“平常心是道”的精神旨趣与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追求天然相通。所以,在胡先生的诗歌中可以挖掘出道家精神的底蕴是很自然的。

  道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所谓“无为”,并非一无所为,是要人不妄为,要顺物之性而辅助之;即要因势利导,顺应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这种精神体现在诗歌上就是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境界。也就是,诗歌创作要留有余地,留下让人想象的空间。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嵇康等人的诗句中早已有了这样的意象与境界,胡先生的诗歌也在追求这种艺术境界。

  胡先生的《琴声》中所突出的“弦外之音”就是这一艺术境界的体现。诗云:“若言琴声无情调,为何声声总入耳。只因弦外有知音,心心连丝弦上聊。”表面是在弹琴,实际上是弦外有音,在诉说一种离情别绪。琴弦是一种无字书,却可以把人的丰富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所以,“弦外之音”实际上是道家所宣扬的“有生于无”思想的翻版。

  胡先生曾在湘江边感慨:“湘江有情秋水茫,冷月低落随缘生。道是无情亦有情,相思不需鹧鸪啼。”(《鹧鸪无啼》)后两句将道家的“无”与“有”的哲理进行了诗化语言的描写。真正的情感是不单靠语言说出来的,真正的相思也不是靠鹧鸪的啼叫传递的,正所谓“道是无情却有情”、“此处无声胜有声”!胡先生还有一首《惜春》的诗,意境与此有相通之处。诗云:“春风匆匆过都城,长亭古道清幽声。何嫌春来即归去,道是无情却有情。”

  魏晋玄学探讨的主要有三大议题,即有无之辩、言意之辩和自然与名教之辩。在“有无之辩”中提出“贵无”和“有生于无”的思想;在“言意之辩”中强调“得意忘言”的精神;在“自然与名教之辩”中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这一派以嵇康、阮籍和向秀等人为代表)。这三大议题的精神在艺术领域均有体现。

  “得意忘言”的精神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是追求美妙的意象和幻境,以精神思维创造出“第二自然”和理想的境界。谢灵运和陶渊明的诗都是如此。胡先生也在努力追求这种创新的境界,他说:“作诗若坐禅,跳出巢凌外。春草戏池塘,等闲便超然。”(《学诗偈》);又言“作诗语意传,会意超律声。心无搜肠句,通达连碧天。”(《学诗偈(二)》)作者以独具的慧眼“取巧自然道”,创作出“高山流水听知音”(《作诗禅》)的理想境界。

  胡先生的《嬉钓诗》就是在践行“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诗云:“一波动,万波随,一尺竹杆,一线随。戴蓑笠,布袋随,撒把米食,鱼儿随。吾心嬉,它嗔随,跳东跃西,月明随。月明随,载船归,两袋空空,心空随。” 这首诗对垂钓者的情形做了细腻的刻画,读来合辙押韵、琅琅上口,韵味十足,描述的是一幅情趣盎然、生机灵动的垂钓图画。其实,作者在事象的描述中,蕴涵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悠然自得的人生意境。正如作者自己所言:“ 我所作的《嬉钓诗》中的垂钓者,是心性的释放,是超越了‘得’与‘失’的达者,是随遇而安的空明,徒增了生活的斑斓与多彩。”

  胡先生还有一首《一剪梅》的诗,也反映了其物我两忘的情怀。诗云:“小巷深深一小舍。没有尘埃,却有书台。丹青翰墨胜蓬莱,山也闲哉,水也闲哉。得也悠然,失也悠然。鸡鸣晨起我心怡,不是达者,谁是达者?荷花月明夜晚凉,正好吃茶,又好坐禅。”这首诗的意境是得道之人才可以有的一种精神愉悦,被名利所羁绊的俗人是无法体会的。老子曾说:“知足者富”。这句名言启发了很多人。只有把尘世中的一切都看穿的人才可以在小巷中的一间小舍品味书香,做吃茶和坐禅的“达者”。我想,作者正是这样一位“达者”才可以写出这样的清新飘逸的诗句吧!

  在作者的心目中,他一直羡慕憨态可掬的牧童。这与作者孩提时代曾做过牧童的经历有关。他认为,孩提时代的牧童生涯让人难以忘怀。于是,一首写牧童的诗歌应运而生。诗云:“水牛背上一清秋,牧童横眠吹一曲。一雨一草一明月,皆是入禅一知音。”(《牧童一禅词》)回归牧童,仰望星空,花草月明,浑然一境!作者还写有《牧童歌谣》:“三月哪个里呀三呀,花嫩草初长。三五哪个牧童呀,把芒鞋蓑笠装。三村哪个六林呀,骑牛来放养。三六哪个笛声呀,稚童齐欢唱。日落哪个西斜呀,嬉笑归去忙。”这两首诗都体现了作者追求返老还童、回归自然的道家情怀。

  胡先生的诗歌中还借鉴了很多道家所常用的词汇,如“紫气东来”、“返老还童”等。他在《咏鸡》这首诗中就有“头上半轮初日升,满身紫气显精神。”汉代刘向《列仙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这就是“紫气东来”的由来。 胡先生还创作过一首《骑牛》的诗。诗云:“骑牛出西关,葫芦一空装。告别道尘客,机关尽相忘。”将老子的出世思想用诗的语言进行了描述。艺术创作是心灵与思想的具体表现,具有高度精神性的特质,它所透露的是作者对个人生命的诠释。

  胡先生有的诗歌的题目就是道家常用的词汇,如他曾作《逍遥游》一诗。诗云:  “朱门何足羡,蓬莱更胜仙。山林出清风,烦心可居游。灵溪少波涛,鱼乐不相斗。洞观最安静,放下即是天。” 这首诗体现了佛道相融的思想。它不仅仅包含着庄子的《逍遥游》,更是追求蓬莱仙境,让人在“放下”中超脱自我,灵溪鱼乐,洞观见天。其中的“鱼乐不相斗”的句子很有创意,是作者善于观察的结果。鱼不象自然界中的老虎、狮子和狼等相互争斗,而是和平共处、其乐融融。所以,作者抓住了鱼的这一特性,对鱼大加赞赏。他有很多描写鱼的诗句,如《劝鱼歌》中是这样描写的:“池塘清清闻香鲜,洞洞察察莫偷闲。暗藏玄机是纶钩,心比钓竿更分明。”又说:“鱼吃香饵不上钩,来回举手酸臂儿。忽有一鱼跳头上,抛竿猛抓落水中。”前首以静而观,察之秋毫;后首以动而观,更道明谁钓谁?这些诗句都凝聚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胡先生还有一首《新四季吟》的诗词也有关于鱼的描写。诗云:“春风花草香,游赏过池塘,踏花归去心何忙。邀嘉客,醉壶觞,曲吟满亭芳。初夏正清和,鱼戏动新荷,江南处处好烟波。银浪里,掷金梭,闲唱采莲歌。秋景入郊墟,文作可卷舒,年年读尽一车书。出小屋,步云聚,淡淡舍中居。冬岭雪孤松,又出舞回风,鸟雀争栖飞上桐。人影瘦,月朦胧,人在冷鲜宫。”其中的“鱼戏动新荷”的句子,简直是画龙点睛之笔,把盎然的春意渲染得醉人心脾。

  不过,作者对鱼的兴趣也与道家思想的影响是不可分开的。庄子就对鱼很感兴趣。《庄子·外篇·秋水》中有一段名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出了魏晋时期的郭象在注解《庄子》时得出了“自足其性”或曰“适足其性”的思想,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它给我们的启迪是,“人各志,自风流”,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也许并不适合所有人,却一定最适合自己。我们又何必以自己的标准,去强加给别人呢?或者说,别人何必以他们的生活标准来要求我呢?鱼的生活成了庄子追求快乐生活的范本。所以,胡先生对鱼产生浓厚的兴趣,写出很多关于鱼的诗歌也就不足为怪了。

  道家的柔弱不争的思想在胡先生的诗歌中也有表现,如他的《咏丁香》中这样写道:“甘居柔弱袭幽人,不图浮华醒中生。一肠愁思今开解,意韵深远满枝寻。”诗中把丁香的甘居柔弱和不图浮华的特性进行了描述。《道德经》中推崇的得道之人的品行是“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的“不敢为天下先”就有柔弱不争的意思。所以,道家哲学又有“弱道哲学”之称。老子又说:“夫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丁香虽然不追求浮华和张扬,却能“意韵深远”。可见,胡先生的这首诗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如出一辙。胡先生的《咏石灰》的诗,更是把道家的“弱道”思想发挥到了极致。诗云:“甘愿万击神自定,烈火焚身住真闲。本性无我何言苦。留得清白万世情。”石灰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奉献精神,却“功成而弗居,”把“清白”留给人间。可见,胡先生在诗歌中对道家思想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

  在道家思想的发展中,与酒结下不解之缘。早期道教组织五斗米道中有一官职,就叫“祭酒”。魏晋玄学的很多代表人物都是借酒抒发内心的感受,阮籍、嵇康和竹林七贤中的人物等都是着名的酒仙。道士的代表人物李白,就是着名的“酒仙”;世上流传着李白关于饮酒的诗有多首,都脍炙人口、广为传颂;所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更是家喻户晓。胡先生对酒文化也情有独钟,他有多首描写酒的诗歌。如《酒词令(一)》:“情人的泪看到情人的泪,一滴就醉;只因内心用情多,轻轻的揉揉就碎;恩恩怨怨,哪分什么是与非,又有谁能说的清,爱情这杯酒,竟然一喝就醉。”爱情这杯酒不可轻易品尝啊!《酒词令(二)》:“杯酒相对你是清心酒,我是明目杯;我为你引路,你为我开怀;杯酒不分离,深情总相对,今问你,大醉一场悔不悔?”为情而醉不后悔啊!《酒词令 (三)》:“江湖乐,江湖苦,人在江湖游,哪能不喝酒;心在江湖漂,哪能不喝高。”江湖之人是离不开酒的。《酒词令(四)》:“喝酒不问得失时,今日喝酒今日醉,只因你心太疲惫;人生多有得失时,得也过,失也过,酒外世界销魂魄!”即人清醒时分总是患得患失,身心疲惫;而酒却可以让人忘记烦恼!

  可见,酒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道家是推崇归隐的文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酒成为仁人志士从入世走向出世的媒介。所以,酒文化也就成为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胡先生的《酒词令》的出现,与道家文化有着不解的渊源关系。(谢路军  当代中国着名道学家、哲学与宗教研究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三教居士

       《大公报》董事兼大公网总裁林学飞先生亲率记者访问了“三教居士”、着名文化学者、诗人和书法家胡立新先生。

       先生即兴赋诗2首,以抒感怀。“门开芳菲苑,紫气兆运林;八哥领禅雨,娜柳吐新絮——《芳菲苑》”。“心有默契时,相视微微笑;彩虹落红雨,当下芳草林——《慧意一笑》”。(下面是专访节录)

  “三教居士”

   居士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通俗说法指在家修行的人;一种即古意所指德才兼备而不仕或未仕的人。那么,何谓“三教居士”?一个人又怎么可能同时成为“僧人”、“道士”与“儒生”呢?

   几千年来,世人眼中的“儒生”、“僧人”和“道士”一直是截然不同的形象。他们所属的儒、释、道也各有风格迥异的文化思想体系。胡立新居士的一席话却让我们明白:3家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是兼容共通的,绝非世人眼中的相互“隔绝”。儒家的仁义,从佛来讲就是慈悲并扩展至普度众生;从道来讲就是清心寡欲、天人合一,只是后两者的境界更高更远罢了。从根源上讲,一切宗教都追求真善美慧、都是相同的。佛教自印度传到中国,吸收了本土道家、儒家特别是魏晋玄学的营养以后,顺利在中国落地生根。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人为的把儒释道割裂显然是不对的。

   我们可以分别用正、清、和3个字概括儒、道、释3家。所谓“正”其核心精神即仁义,概括起来讲就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前5个字组成古代社会中人们最基本的伦理与道德原则:“五常之道”。后5个字则由儒家首倡并经过几千年岁月洗礼,沉淀为中华民族的5种美德。所谓“和”,即感恩、和谐。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个体必须时常带着感恩的心态,去报国家之恩、社会之恩、众生之恩、父母之恩。这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众生就能达到一种和谐。所谓“清”,即清气、清心寡欲、雅量含和。儒家精神所追求与倡导的“正”刚好5划,完美契合道家的金木水火土5种基本元素。

   这也许仅仅是一种巧合,也许不尽然。因为汉字(繁体)正是劳动人民在几千年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反复锤炼而得以存世的珍宝。每一个汉字(繁体)都是一个道场,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当然,儒释道3家的区别同样显而易见。以儒释两家对“忠孝”的理解为例。儒家讲求臣子忠于君王、子女孝于父母。这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无可挑剔不能非议的。但时有情形把儒家精神置于进退维谷、“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尴尬。譬如昏君该不该去忠、犯了罪的父母让儿女一起“帮忙”儿女该不该孝。忠则为愚忠、孝则为滥孝。违背了道德与法律的忠孝其意义究竟又在哪里呢?佛家也讲求“忠孝”,《地藏经》就是佛家的孝经。但佛家“忠孝”的前提是众生平等,并由有情众生扩展至无情众生。佛家提倡的“忠孝”不仅仅对领导、长辈适用,同样适用人与人乃至人与万物,它甚至要求去“孝敬”一只茶杯、一株花草。佛家的“忠孝”落脚点是普度众生,是有情众生之间、无情众生之间和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之间相互的包容、爱护、亲近。

   综上,“三教居士”就是以某人为中心或从某个特定的角度研究儒释道文化,融“三教”的文化内涵、精神实质于一体,同时追求以出世的情怀来入世。当你拥有出世的情怀,尽管周边有种种不快,也尽可对之以包容豁达;尽管周遭有争斗与残杀,但人类文明的本性是真善美慧的。一如被灰尘蒙住了心的恶人,擦去之后显现的就是佛心、道气与仁义之心了。

禅修

        《大公报》董事兼大公网总裁林学飞先生亲率记者访问了“三教居士”、着名文化学者、诗人和书法家胡立新先生之第二部:禅修。

   “禅”是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从字面来讲,所谓“禅”是难以理解的。对大多数人来讲,“禅”也是和自己的生活貌似是毫不相干乃至甚于云泥之别的。

   那么,“禅”究竟是什么?其实,禅并不是一个高深的概念。相反,它相伴于我们生活的时时刻刻并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可以说,禅就是生活本身。我们当下的快乐是禅、我们产生的灵感是禅、一个人经受磨难之后开悟了也是禅……从禅者的角度看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美妙。正如开篇中胡立新居士诗中的意境:“心有默契时,相视微微笑;彩虹落红雨,当下芳草林”。你亲近当下的世界,去触碰一花一草的性情、一沙一石的慈悲;清空自己的心,抛却烦恼留下善良,去感受一人一事的纯粹。你的生活便时时处处都是美幻若梦的芳草地。

   禅的世界如此美好。我们该怎么修禅呢?概括而言,修禅者需秉持无驻之心、追求无我之境、修行善良之因。

   《金刚经》有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里讲得就是禅修要秉持无驻之心。过去已经过去、当下刹那间也成为过去、未来刹那间也会成为过去。以着名佛教故事《过河》为例:一位老和尚带着一个小和尚过河,远远看到一位妙龄美丽娘子正踌躇彷徨、独自叹气。老和尚于是派小和尚前去询问缘由,方知此女子已等在河边良久欲过河而不得。老和尚遂背起该妙龄女子涉水而过。到了对岸,老和尚也不多语、“放下”小娘子扭身便走。小和尚看得目瞪口呆:“师父这不是犯了色戒吗?!”其实,老和尚非但没有犯戒,反而正是抛却了心中杂念、冲破了世俗陈规的藩篱,以佛家的大慈悲包容一切。

   我们不能纠结于过去的繁芜、不能迷恋于现在的精彩、不能纷扰于未来的虚幻!心无所驻,才可能追求无我。每个人、每群人、整个社会,都有太多的悲情与苦痛。儒释道3家,其创始精神之实质都是帮助人们解除苦痛、帮助社会解决问题的。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构成社会的每个“我”的执着。每个人执着于所谓自我,而我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这点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描述天然就是一个整体。无心能出大性情、无我才能有大我。执着于我就会有烦恼、痛苦,甚至去犯罪。无我才能得到解脱,和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和天地万物和谐相融,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看破一切众生相,探寻生活和生命的本质,以佛家的大慈悲广结善缘,最终求得人生与艺术创作的大自在。

国学

        《大公报》董事兼大公网总裁林学飞先生亲率记者访问了“三教居士”、着名文化学者、诗人和书法家胡立新先生之第三部:国学。以下是专访节选。

       人类社会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国学从严格意义来讲就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它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国学。不同的“国学”之间,其文化价值观可能会有所冲突。但万法归源,正如“美好的东西人人欢喜、丑陋的东西人人厌恶”,它们都符合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观。

   中华文明上下几千年,浩若烟海、博大精深。但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浓缩,就是“禅”和“道”。禅是中国文化的首要因素。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禅修悟道的高人。八大的悲怆孤傲是禅、东坡的豪放恣肆是禅、李白的浪漫夸张也是禅……唯如此,笔端的艺术品才能阐发出格调高古的意境,以最纯净的状态最美丽的形状献给所有喜欢艺术的人们。禅的意境、禅的情怀,经过一代代高僧和文人骚客地传承得以存扬。

   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戏曲诗词都是和禅一脉相承的。一切艺术作品都离不开禅,其创作的过程,根本就是入禅的过程。书画家需要参禅悟道,不如此,你的内心便不够清净、就会浮躁。这种情况下,你是很难创作出真正的艺术品的。从一位书法艺术家角度论之,你必须首先搞清楚:中国的文字是从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一步步转化而来的。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几千年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汉字的功劳是不容抹杀的。也正是经过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的锤炼,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件天人合一的完美艺术品、都是一个道场。

书法

       《大公报》董事兼大公网总裁林学飞先生亲率记者访问了“三教居士”、着名文化学者、诗人和书法家胡立新先生之第四部:书法。

   汉字是如此之美,无论是真草隶篆哪种书体,都能引人无限遐想。4种书体互相比较,篆书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好像不如前3种。但胡立新先生却偏偏选择了篆书作为突破口、且成就斐然。说起原因,先生似乎颇多感慨:作为一位书法家首先是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从哪来?首先从象形文字来,从甲骨文、金文、小篆演变而来。道家主张,金木水火土5种基本元素的运动和变化造就了世界万物。

       非常奇妙的是,汉字的构造完全符合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这不能不说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一个伟大的创造。甲骨文、金文、竹简书法线条的瘦挺金石之气曰之金;书法的线条挺拔又连贯、就像树枝和树叶始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曰之木。中国书画是讲究水墨的艺术,水墨精神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灵魂。用水和墨适当调配后,用艺术家的心灵之气在宣纸上展示出妙趣无穷的万千气象,清净、轻柔,富有美感且气韵饱满生动;土则代表着中国书画艺术的厚重,正如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书画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位学者、而且是“饱经沧桑”的学者。他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洗礼并遍阅社会的人情冷暖、历尽生活的磨难艰辛。赖此,他的作品才能厚重、才能脱尽俗气、才能饱染书卷之气。

        那么,为什么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当代书坛大家廖若晨星呢?究其原因无外乎二者:其一曰之拜金。完全被功利主义思想束缚住了手脚直至思想、灵魂,得了润格失了书格、人格。这些所谓书法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未见其字先闻其味、铜臭味迎面扑来、挥之不去。其二是为浮躁。功利主义遮蔽了修禅悟道的心。标榜爱好中国书画艺术之芸芸众生学习她时,却没有足够的耐心从汉字的源头启程,从晦涩难缠的甲骨文、金文、汉简、大篆、鸟虫篆“垒土”。他们貌似聪明地选择了一条捷径:“临帖”,而决然不去“临碑”。结果出来的作品,千人一面,艺术价值非常有限。殊不知,碑贴兼容,真正追古并通古然后才能创新,而追古又不仅仅是技巧和笔法上的传承,更需要投入情感与艺术创作者的灵魂。如此,日日新、日复新,千锤百炼之后才有可能自成一家,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艺术精品。

       它甚至构成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笔!

           正如胡立新居士在<<题文人书画>>一诗中所写的:摩诘破笼游象外,手抚拙笔点红来。道子方便普门开,又见东塔坐波海。古木丛竹观苏轼,面向色壁断欲哀。永禅师书筋骨稳,字字华严法界生。

       远方钟王妙简古,颠张醉素变秃驴。应物宗元寄淡泊,老庄作马慧能骑。自古文士守空静,但无翰墨花自醒。于诸境上心不染,遍是幼童元气安。劝君漫步清悠道,瓦砾石头夜光杯。但点天水净慧眼,人间是非烟灰灭。(本网记者 王迪 齐方)

诗。风流

雨打柳絮风自流,径山小溪鱼儿游。
翠团明镜尖尖角,蝴蝶乱飞度世秋。

热心公益发倡议:大公报专访

2013年4月26日,传递爱.五十六个民族一起圆梦大型公益行动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启动。胡立新代表各发起人、圆梦大使,宣读倡议。

倡议书
传递爱.五十六个民族一起圆梦大型公益行动倡议书
(宣读人:本行动首席发起人、着名学者、作家、诗人、书画家胡立新)

香港大公报 大公网联合专访

       四月的春天,生机盎然!
       新的春天,带给我们全新的正能量!
       汇集千家万户的正能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是我们一起圆梦的光明大道。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具足充分的正能量,都具足一身正气。人人禀赋正气、弘扬正气,相互传递爱,世界必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为加速实现梦想,我们倡议开展“传递爱——56个民族一起圆梦.大型公益行动”。呼吁全国各民族的爱心书画家、爱心企业家、爱心组织和各界爱心人士,各尽所能,各选主题,量力而行,多做“公益别人,发展自己”利人利己的事情,多做与尊长、与子女、与兄弟姐妹、与邻里、与家人、与朋友、与同事互惠互利,互帮互助,相得益彰,一起圆梦的事情。至诚感通,传递爱心,传递正能量。
       最大的正能量,就是爱。
       爱,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无处不在。爱,就在身边。
       存好心,是爱;说好话,是爱;行好事,更是爱。利己,是爱;利人利他,是大爱!
       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传递爱。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一条短信,一个电话,一个邮件,一个微博,一文善款,一份捐赠,都可以充分传递爱。
传递爱心,让天下父母生活的更好。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布的第一部全面总结和评估老龄事业发展状况的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中国迎来了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1.94亿人。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生活不能自理)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截至2012年底,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失能老年人口3600万人,慢性病患病老年人口0.97亿人,空巢老年人口0.99亿人。2025年之前,高龄老年人口将保持年均增长100万人。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着贫困、疾病、失能、服务、照料、精神关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目前,在我国的人口结构中,青壮年人群总数是老年人总数的5倍以上。由此,如果咱们青壮年人行动起来,每五个人联手温暖一位老人、帮助一位老人,天下父母必将生活的更加幸福!
   传递爱心,让孩子们成长的更好。
       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市民健康状况白皮书”直言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状况令人吃惊。专家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已经到了‘危难的时刻’”。 “白皮书”中清晰列出了儿童少年在肥胖检出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白血病、近视等多个方面发病率逐年递增的惊人数据,不少家庭因病致贫。
       多所公办学校老师称30分钟的升国旗仪式却成了不少学生“难熬的时间”,头晕、恶心、呕吐、无法坚持站立的学生不在少数。肥胖儿童及超重儿童比例快速上升。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为19.51%,在这些肥胖儿中10%已被发现患有脂肪肝。
       据统计,我国7—17岁学生的超重率、肥胖率在城市分别为16.7%和9.6%,这些人群中75%到80%的肥胖青少年儿童将成为肥胖成人,成为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代谢综合征的庞大的后备军。即使在青少年儿童成长发育阶段,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出现的高血压、高血脂这些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在青少年儿童中迅速地蔓延,患病年龄提前10~20年,我国青少年儿童患Ⅱ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速度,每年以10%和12.6%快速增长。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应当尽快把爱心传递给他们,让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更好的成长。
       传递爱心,让病残人群生活的更好。
       据中国新闻社报道,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人。聋哑肢残等生理缺陷,制约着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我们应当呼吁和倡导社会各界不仅从物质方面,更应从精神方面关注残疾人,向他们传递爱,帮扶残疾人。加强残疾人文化服务,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
       爱就在我们的心里,把他无私传递给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行动起来吧,传递爱心,公益别人,发展自己,一起圆梦!

国家民委授予圆梦大使

期盼:一起圆梦

       2013年4月26日,传递爱一起圆梦大型公益行动启动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许多爱心人士、朋友因为公务繁忙未能出席,现借此平台,与各位分享启动仪式的理念和行动。

乐善好施的人,“舍”就是一种快乐;
暂时遇到一些困难的人,“得”就是一种快乐,
自给自足的人,“传递”就是一种快乐。
大家都乐了,烦恼就少了,共识就多了,梦就渐圆了!

目的

发起举办这次行动的目的,就是期望用一份真诚之心,尽一点微薄之力,为实现中国梦传递一份爱心,贡献一份正能量!

中国梦

习主席,提出了一个词,一个拨动心弦、激动心灵的词汇,正在亿万中国人心头回响,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最强音,它叫“中国梦”!
从习主席提出中国梦那一天起,举国上下,就展开了“甩开膀子”的圆梦行动。一起圆梦,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真诚期盼。
一起圆梦,是一种理念。这个理念,可以“网聚爱的力量”,实现“公益力量倍增式扩张”;
一起圆梦,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形成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的蝴蝶效应。
一起圆梦,是一种结果。既能公益别人,又能发展自己。
一起圆梦,是一个平台。这个平台,能让乐善好施的人、需要救助的人、“传递爱”的人、都站在阳光下,无缝对接。
一起圆梦,是一个行动。这次行动,将敞开胸怀迎接各类爱心力量参与。共同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传递爱!

梦在心头,路在脚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在心头,路在脚下。这条路,就是广结善缘,传递爱心。一个人,无论自己是强是弱,在圆梦的路上,都离不开别人的爱心互助。
我们身边,不缺乏上善之水,缺乏的是把水及时送给那个误入道德沙漠的人;我们身边,不缺乏阳光,缺乏的是把那个无力走出阴影的人领到阳光之下;我们身边,不缺乏道,缺乏的是,把它及时传给那个最需要解惑的人。

专以善小而为之


一起圆梦行动,倡导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做起,以易达易,专以善小而为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最具体行动,去温暖、影响、关爱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形成传递爱的风气。
一起圆梦行动,倡导在阳光下做事,让乐善好施者、求助者,通过开放的圆梦平台,直接结善缘。我们甘愿充当他们脚下的一条小路。哪怕是一条泥泞崎岖的小路。在这条路上,光着脚的,我们不欺;穿着钉子鞋的,我们同样欢迎。
一起圆梦行动,永远坚守一个原则两条底线。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尊重捐赠者的意愿;两条底线:一条是,以慈悲之心,行善良之事;一条是,以公平之心,帮他人受益。
一起圆梦行动,确立三个行动方向:尊老敬老养老、构建儿童少年健康防火墙、救助聋儿。
一起圆梦行动,将走出传统公益的“甲方乙方”封闭模式,积极推行开放式的“公益倍增”战略,用制度设计来保障爱心在传递中快速实现倍增式扩张。

传递爱

爱,本自具足,从来不缺。爱,只有通过传递,才能产生巨大的正能量。这就是本次行动的一个朴素想法。让我们携手,一起圆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