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撰文:中国书画家公示网艺术总监王宇非】
孙立仁先生是一位着名篆刻家。
以篆攻书名为体;用篆治印功在刻。
不识书法,难解篆刻。
世人多识书家、画家,鲜追篆刻家;殊不知书难、画难、篆(刻)更难!不善书者,难善刻!为证此理,现先与读者共同追溯书法之“难”。
大凡书者,不究于篆,无由得隶;不究书体,无由得法;不究章法无由得其家。
翻阅典籍,远寻魏晋南北朝,近考唐宋元明清,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求变之域多局限于体变。
自秦代开创书法先河后,至西汉完成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东汉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三国时期隶书衍变出楷书,晋时行书问鼎,南北朝流行北碑南帖,隋唐五代求规隆法,宋朝尚意宣情,元朝则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明初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明中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俯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明末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清初书法继承明代的余绪,碑学风气渐开,体变亦有创新。郑燮自名“六分半书”,丁敬隶法行草等。
新中国则诞生后,更有舒同自立“七分半”体。楷、行、草、篆、隶五体各取一分,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合称“七分半”。
秦代至今,工书体创新者众,事章法创新者寡。其根本在于:得体法易,得章法者难,创章法则更难矣!
书体创新者,王羲之为圣。王羲之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己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改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曹植在《洛神赋》中盛赞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羲之先生之首功,在于惟用同体之变,以求章法之美。
章法创新者,颜真卿为帅。其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其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颜真卿最大功绩未止“颜体”,而是博及颜体章法之变。
颜先生之首功,在于“以楷引行”布章之法,楷静行动,七静三动,动静结合,使得整幅作品宛如行云穿松、藤缠罗汉、岩石伴柳,诗意盎然、画意夺见。例证频足于《裴将军碑》贴。
颜真卿章法之变,以楷为母,驭楷引行
颜真卿之后,郑板桥再变。然世人多颂其 “诗、书、画” 三绝于世,而鲜于问功其章法之变。板桥先生章法之变,实为遗后书者之大德大善矣。板桥章法,以楷引隶,借隶骨化魏碑行草,隶、楷参半、间或以画法行之的“六分半书”,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作相、云里藏竹生魂”的法道,直抒内心“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的梦想。
板桥先生之书,若或祛隶,若或祛楷,则必沦名匠而非名家也;板桥先生之书若无此章法之变,其 “诗、书、画”恐难三绝唱于世,其因至上简朴:诗难盖李杜,书难盖二王,画难盖吴生(吴道子)。既然三不盖世,何以冠其“诗、书、画”三绝于世?皆因其自创章法冠于世也。
板桥之后,吴颐人出世。一九四二年生于上海。吴先生之功,在于以汉简融他长。改陈规,超越碑版,直接从简牍书入手,镕古今于一炉,字间架构上承大篆小篆之圆润恢弘,下启行楷之风流韵动,草书之潇洒飘逸,既有前朝之风韵,又兼后代之流动,直追秦汉,取法得体,其布章之法天真活泼,恣意汪洋,灵动无限,立显新貌,书工老辣纵肆,见者无不击节称赞,亦称前无古人。此盖颐人先生书艺之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