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起子女不常回家看望或问候老人属违法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今日起正式实施。新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也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该法同时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子女“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

子女“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今日起正式实施。新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也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该法同时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该法明确,国家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为老年人随配偶或者赡养人迁徙提供条件,为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提供帮助。同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实施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住房保障制度或者进行危旧房屋改造时,应当优先照顾符合条件的老年人。

       此外,该法还提出,国家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增加老年人的社会福利。

       另外,由民政部制定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也将自今日起实施。两部新规对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法律责任、服务内容等作出明确规定。

       针对此前有媒体报道的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被故意虐待事件,《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明确,养老机构出现歧视、侮辱、虐待或遗弃老年人以及其他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行为,或未与老年人或其代理人签订服务协议,或者协议不符合规定等情况的,民政部门将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来源:央视网)

百孝经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子 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尽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 孝亲亲责莫回言
惜乎人间不识孝 回心复孝天理还
诸事不顺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动天
孝道贵顺无他妙 孝顺不分女共男
福禄皆由孝字得 天将孝子另眼观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里有孝语 孝妇面上带孝颜
公婆上边能尽孝 又落孝来又落贤
女得淑名先学孝三从四德孝在前
孝在乡党人钦敬 孝在家中大小欢
孝子逢人就劝孝 孝化风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声价贵 死後孝子万古传
处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动地和天
孝经孝文把孝劝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为孝 能孝就是好儿男
为人能把父母孝 下辈孝子照样还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穷莫怨天
孝子面带太和象入孝出悌自然安
亲在应孝不知孝 亲死知孝後悔难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贵实行不在言
孝子齐家全家乐 孝子治国万民安
五谷丰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贫和富 善体亲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为孝 忍让二字把孝全
孝从难处见真孝 孝容满面承亲颜
父母双全正宜孝 孝思鳏寡亲影单
赶紧孝来光阴快 亲由我孝寿由天
生前为孝方为孝 死後尽孝徒枉然
孝顺传家孝是宝 孝顺温和孝味甘
羔羊跪乳尚知孝 乌鸦反哺孝亲颜
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兽实可怜
百行万善孝为首 当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无穷孝无边
此篇句句不离孝 离孝人伦颠倒颠
念得十遍千个孝 念得百遍万孝全
千遍万遍常常念 消灾免难百孝篇

       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已有“孝”字。《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
       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故古云 :「孝乃天经地义」。
      《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因此,身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们每个人不可不知的。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故为人子女,欲行孝,应先从爱护自己开始,不要让父母为我们身体的伤患而担忧;更要记得「德有伤,贻亲羞」的警言,在自己的品性上,严于律己,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的事,以德润身,奋发向上。勿让父母为我们操心、蒙羞,此乃孝顺第一步。

孝的本质是敬

       起源“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即“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老师也是只能认同不能顶撞的,孔子之所以待见颜回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很乖,不像宰我、子路,他们为难顶撞老师。 也不能如此武断。

       《弟子规》里讲,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也就是说,父母有过错要指出,但是要照顾父母心情,和颜悦色地指。同样可以用于老师。古人并不是不能“爱老师更爱真理”,而是要注意方式。另外反驳上面一段话,古人为何不能反对老师?请看《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由此看来,孔子也是提倡“爱老师更爱真理”的。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第三好”是指要有个好谋划。北邮精神的第二条是“追求卓越”。要做到追求卓越,首先就是要善于规划自己,不能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礼记?中庸》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没有事前的准备与计划,就不能取得期望的成果。你们应该想清楚今年我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谋划好在现在这个岗位中要如何做,应该追求什么目标?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也是指没有长远谋划,做事必定没有章法,势必以疲于奔命的方式来应付眼前遇到的每一件事情,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荀子曰:“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谋事在先就会顺利,随心所欲行事极易失败。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