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大使、着名篆刻家孙立仁
【倪振良撰文】篆刻艺术,是华夏文化的瑰宝。正值盛世,文化勃兴、书画繁茂之时,多少篆刻名章、闲章跃然纸上,其中不乏金石高手,以独特的匠心、精湛的造诣创作的篆刻精品赢得了行家里手的称道,着名篆刻家孙立仁的佳作,就领众多专家、学者、文人墨客、名人政要的喜爱、称赞,以致爱不释手。
一、低调为人,高调治印
我与立仁先生交往十余年,同在媒体界,深知他业余从事篆刻创作已有二十多年了,业内朋友们都对其作品赞不绝口。
但他为人低调,从不张扬。可以说,介绍孙立仁篆刻创作的,我是第一人。2003年,香港《大公报》要我写一篇评介篆刻家孙立仁的文章。当年,作为中国老年报社副社长、副总编的孙立仁,业余搞篆刻,主要是为媒体业内人士刻个藏书章、名章什么的,纯属个人爱好。书画家也有慕名求章的,如北京着名书法家张仲愈老先生特别喜欢立仁先生的作品,喜欢他图章中所渗透出的那股子文人的书卷气。老先生通过几个朋友,拐着弯儿地找到他,请他治了方名章。因为,都是搞媒体的,彼此间都比较忌讳被“宣传”。我与立仁先生说,香港《大公报》主要是对外的,内地朋友们知道的不会太多,所谓“墙内开花墙外红”也是一种境界。这样,他勉强答应了。
当年,那篇文章的题目是《习秦汉 摹明清 善创新》,我是以萧睨名字发表的,占了大公报将近半个版。一时,在境外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许多人纷纷找他刻图章,他忙于应酬,又搭石头又搭功夫儿,让他好不受用。
2005年,他应邀参加了《首届全国新闻书法大展》,展后发消息时,却把他的名字误打到中国青年报去了。2011年,他参加《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展》,获得个三等奖。2009年,又应香港《大公报》之邀,再写立仁先生篆刻创作,题目是《转益多师 自成个性》。说起来,我是第一个写立仁先生的,也是第二个写他的。至于谁是第三个写他的?那还是我!有啥办法,他拒绝媒体宣传,怕业内人笑话,我是媒体人,又是他挚友,推诿不了嘛!这第三篇文章又非我写莫属了!
立仁先生还是值得一写的。他在操练报纸文字的闲暇中,行刀篆刻,纯粹是为了个人爱好。媒体的老总们,其实是很累的。2006年,立仁先生当了中国老年报社社长之后,工作就更忙碌了。除了行政工作之外,报纸的一二版,他是必审的。每天下来,都累得头昏眼花的。回到家里,只想干点自己的事,而他的选择就是刻印。方寸之间,凝聚着他的情感,也凝聚着他的艺术感悟和人生认知。他对篆刻,看到的不仅仅是艺术,还有历史、文化等等诸多元素。可谓高调治印。
二、独到“三法”,功在印外
立仁先生认为,篆刻首先是一门艺术,从篆法、章法到刀法。每一步都需倾注艺术匠心,精心谋划。篆法需要使用者具备“文字学”功底。要深入了解文字的传承与演变,从甲骨到金文(简帛文字),再到小篆。在篆法运用上,严格的讲大篆与小篆不好混搭,更不能随意拆拼篆字。该用通假字时,一定要有考据。章法要知白守黑。要具备美术家的设计能力,懂得谋篇布局。挪让、粘连、简省、残断等都得讲究。刀法要有工匠般娴熟的技艺,用刀当随心所欲,无所顾忌。这些,都是篆刻家必备的素质,只要功夫用到了,每个人都可达到。立仁先生20余年沉浸其中,自有他独到的“三法”。
但,他认为更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印外求印”。明代以来,文人治印蔚然成风,使得篆刻艺术进入一个繁荣发展阶段。文人的介入,让篆刻更富有艺术个性,使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到了清代,文人治印更加活跃。清末,“印外求印”的倡导者和开拓者赵之谦,其作品借鉴诏版、砖文、钱币、刻石、镜铭等,尽其所用。其印风多变,突破了前人“印中求印”的局限。立仁先生所理解的“印外求印”,还不仅限于此。他认为,印人的学识、修养、阅历等等,更为重要。凡“印”大成就者,于文史哲经兼通,且学富五车。其为人谦和,品德高尚,堪为典范。其阅人无数,历事万千,乃古今中外皆晓。
近些年来,立仁先生有计划的读了一些国学经典与历史、文化书籍,增加其学养,并将其领悟到的东西,融入其作品之中。去年,立仁先生应邀参加西泠印社、浙江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情系八残会 大爱涌浙江”百人百印篆刻活动,组织者寄来一方上好的青田封门青,要求刻“仁者无敌”四字。领受任务后,立仁先生想“仁者无敌”中的“仁”字,是儒家思想核心。“仁者无敌”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篇》,意为“施仁政者是没有敌人的”。如何表现?此印刻得强悍了,与“仁者”的怀柔相背离。刻得阴柔了,又与“无敌”所显示的力度不合拍。要想把捏好此印,还真不容易。这些,其实就是“印外求印”。最后,他确定用大篆朱文印来表现,“仁”字单立人右边一笔下滑延伸,托起两横,表现“仁”字的怀柔之态。“敌”字的左上部辛作实心,增加敌字的力度(见图)。“仁者无敌”印,充分地表达了创作者的思想。其印外功夫,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立仁先生的每一方印,都倾注了他的思考、构想与文人情怀,其作品所见到的,也绝不仅仅是篆刻技法。
三、精益求精,乐此不疲
如今,许多传媒界人士进入书法篆刻界,对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士讲,不能不算是一个冲击。这些文人们自身就带有文字书写的功力,加上对其独到的理解和见识,丰富和活跃了不断进步中的书法篆刻艺术。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好的社会现象,值得人们人们关注和赞赏。当今,从事媒体工作的邵华泽、武春河、赵立凡等人,以书法立足于书法圈内,已有多年且名声显赫。孙立仁该算是以篆刻艺术进入书法圈的传媒人士。
对传媒业内的同好们,他有求必应。或赴约或治印,当仁不让。新闻界的老前辈邵华泽先生书法所用的年号章,年年出自于立仁先生之手。每每临近春节,他必将年号章送到。否则,邵老一定会电话催要的。年前,立仁先生为武春河先生治了两方印,也深得其所爱。
难怪一些书画家,如夏湘平、郭雅君、张虎、官布、郭公达、冯晋庸、邢振龄等诸位先生,都喜欢他的印。
还有文化名人曹灿、生茂、石祥、于淑珍、鲍鹏山等都是以拥有孙立仁治的印为乐事,还应邀为邹家华、王文元、龚心瀚、郑必坚、滕文生等老领导治过印。
立仁先生是篆刻大师韩天衡的入室弟子。韩老师桃李满天下,学生众多且团结友爱,立仁先生十分喜欢与老师、师兄们相聚相会,学习、切磋技艺。只要是有时间,“豆庐雅集”他是一定要去的。与老师相见,与师兄们交往,对立仁先生的篆刻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立仁先生所治的印,很少拿出去卖钱的。一些是朋友所托,乐而为之;一些是以印会友,人家回敬一幅字或一幅画;一些就是自娱自乐,有了创作欲望或创新想法时,就刻上一方,自我欣赏。再有一些才是老板们求印,润格是不容商量的。但,他完成的作品质量,绝不含糊。
立仁先生的作品,依旧遵循传统,刀法洗练,线条讲究,规范耐看,不作哗众取宠之状。近年来,他对细朱文印颇下了一番功夫,对古玺印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颇得同行们的赞许。当今印坛创作出现的创作情绪化和粉丝化现象,立仁先生是不附和盲从的,仍固守其传统和自我个性,保持着文人治印的精神与情怀。
我便以《文人治印,印外求印》为题,写了此文,该是内地首篇评价孙立仁先生篆刻创作的文章。但愿他不会怪罪于我。
壬辰二月于北京干杨树公寓
【孙立仁简介】
孙立仁: 篆刻、收藏家。现任中国老年报社社长。钻研篆刻艺术的经历却远远超过他的报人生涯。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开始收藏印章,随后开始操练篆刻,受京城篆刻大家王十川等老师的教诲,他扎扎实实从秦汉印入手,一方一方地临摹,寻求秦汉印的古意盎然,平正雅致之神韵。两百多方秦汉印温习之后,他又转向明清流派印的临摹。用功最勤的当是临摹黄士陵和吴昌硕的作品。
多年来,孙立仁出手的作品,很少能找出与名家相似的地方,这便是他艺术创作的高明之处。他说搞艺术不能照搬和抄袭别人的,更忌讳重复自己较为成熟的作品。孙立仁的每一方印作,在遵循不照搬、不抄袭、不重复的“三不”原则下,力求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近年来,他更注意满足索印者的需求和喜好,难怪文人墨客,以致名人政要们都喜爱他的印作,他治印原则是“以印会友”!因此,其人、其印在业界颇具口碑。